您的瀏覽器版本已過時。我們建議您更新瀏覽器到最新版本。

認識腦性麻痺

1.何謂腦性麻痺乃是只腦部在發育未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,而引起非進行性的運動障礙。

2.由於出生前、出生時或出生後,腦細胞因缺氧或腦傷兒受損,因而導致運動中樞神經系統受傷害,甚至造成感覺輸入與知覺回饋系統,智能運思與行為反應有異常現象。

3.腦性麻痺本身是非進行性的:也就是腦損傷不會一直惡化下去,但是,小孩子若沒有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運動刺激,關節各方面可能會僵硬、畸形、肢體變形或攣縮、功能性動作無法完成。這並不是由於腦的病變惡化而引起的。所以在幼兒時期就應該及早接受早期療育,早期教育或治療本身雖不能完全治癒的孩子,卻可降低他們的預後功能障礙,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極致,療效如何;決定在孩子何時接受早療及腦部受創的程度如何,『生物』功能的『用進廢退』在此表露無遺,藉不斷刺激幼兒腦部細胞,活化、增進、補償其失去的『生理』功能。

4.腦性麻痺不等於智能不足:一般人聽到腦性麻痺這個名詞,第一個感覺他們是一群智能不足的孩子。事實上,有些腦性麻痺小孩的智力和正常的小孩一樣,甚至比一些正常的孩子還高。所以當我們提到腦性麻痺時,它最主要的特徵是運動方面的障礙。

5.除了肢體動作控制異常,運動功能障礙外,還可能伴隨有智能障礙,視覺、聽覺、語言及學習障礙等的多重障礙,其他如整體發育不良、發育遲緩、癲癇等,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自理上都顯得困難重重。

一、發生的原因:

臨床上造成腦性麻痺的原因稱之為病因。這病因可分類為三項:

產前與懷孕

產程中

產後幼兒期

1.遺傳基因異常

2.子宮內感染

3.藥物(煙酒)中毒

4.幅射線

5.多重因素:伴隨多種因素引起,而且有部份發生的原因仍不為人知。

6.母親自我疾病(如糖尿病)

7.營養不良

8.胎兒異常腦功能

1.難產

2.窒息缺氧

3.早產

4.多胞胎

5.生產傷害

6.臍帶繞頸

1.黃疸嚴重

2.腦炎

3.腦膜炎

4.腦部外傷

5.新陳代謝異常

6.腦部病變

 

二、腦性麻痺的分類:

神經肌肉損傷狀態可分為:

類   型

特   徵   行   為   與   表   現

1.痙攣型

肌肉呈現高張力,導致肌僵硬而呈現緊縮的狀態,且肌肉保持在不正常的狀態下,因而動作較為遲緩與笨拙,此種類型很難有大幅度的運動,屬於常見類型。

2.徐動型

特徵是肌肉張力隨時在變,自己無法控制;動作快而猛,常被誤為有攻擊性;頭頸控制困難,口腔功能控制困難;下顎無法穩定,常流口水,進食差、發聲和說話也常有問題。

3.協調統合不良型

這類型無法穩定地控制他們的肌肉,全身的肌肉協調作用以及平衡動作有了缺陷,對於空間的方向感、立體感認知發生障礙。進行較為精細的動作便會產生不協調現象。

4.低張型

肌肉張力太低,其動作特徵是肌力弱,難以抵抗重力。

5.震顫型

特徵是局限於部分肌肉群發生無法控制的動作,而且其顫動乃是規律的肌肉動作;屬於少見類型。

6.僵值型

常見動作特徵是肌肉僵硬,由於肌肉的拮抗作用失常,使得手臂伸展時形同捲起鉛板般地困難與強硬,屬於少見類型。

7.混合型

合併兩種型態。如:痙攣僵直型(spastic rigidity)。

三、依肢體受影響的部位分成下列之種類:

類  型

特   徵   行   為   與   表   現

單肢麻痺型

四肢中任一肢之癱瘓,腦性麻痺屬於這種者頗為少見。

半邊麻痺型

半邊的身體上、下肢受影響,上、下肢會向內側轉,肘關節會彎曲、

手掌握緊、膝蓋彎曲,一般腦麻兒會踮起腳尖。

下肢麻痺

即雙腿癱瘓,大部分癱瘓型者有此症狀。

雙邊麻痺

通常四肢都有問題,下肢比上肢問題更明顯,一般手部都會有功能,

只是動作較笨拙,兩腳相夾而向內轉,兩腳會踮起腳尖,連臉部表情

也受到影響。

四肢麻痺

全身都受影響,通常上肢比下肢嚴重,或上、下肢同樣嚴重,頭部控制

也不好,兩手臂、肘關節向內捲曲,手掌握拳,兩腿向內夾、向內轉,

踮腳尖。如徐動型四肢麻痺(每ㄧ個徐動型孩子的四肢都會影響,所以

都是屬於四肢麻痺,故徐動型孩子全名叫做徐動型四肢麻痺)。屬於常見

類型。

 四、可能伴隨併發之機能障礙/多重障礙:

伴隨障礙

1.視覺障礙

2.聽覺障礙

3.語言問題

<30%~70%伴隨有語言障礙>

4.癲癇

<各國文獻報告不一,約14%~68%伴隨有癲癇>

5.智能不足

<約4/1為正常,2/1伴隨有智能障礙>

6.知覺障礙
<約 40%~70%伴隨有知覺障礙>

7.攣縮與畸型

8.情緒與行為問題

9.便秘

 

五、腦性麻痺的治療:

有效之相關治療

藥物治療

開刀治療

語言治療

教育治療

物理治療

職能治療